为什么葬礼上要送宾客毛巾作为回礼?

2020-10-06 13:13

人的一生有生老病死,有生亦有死,这本是自然法则,不求生于夏花之绚烂,只求死于秋叶之静美。

参加过葬礼的小伙伴们应该都会收到一种回礼——毛巾。那么为什么葬礼上要送宾客毛巾作为回礼?
1、回礼的本质
葬礼上回礼毛巾,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“孝帕”一俗,《来瞿唐先生日录》中有记载:“今俗有剪麻布散吊客,名为孝帛。殊不知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之缕,各有精粗;今不论精粗,而乱加人之首邪。”主家要分发给白布条给亲友,谓之“散孝”。
沿袭了明清时期达官贵人的礼尚往来,不仅要宴请来往宾客,回礼同样是礼节来往的重要一环,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转变,回赠毛巾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。
毛巾作为洗涤之物,寓意着涤荡晦气,通常给前来帮忙的邻里擦汗用,也是给送葬路上悲痛流泪的至亲拭泪用。相较于明清时期乡绅土豪显赫出手阔绰的回礼,毛巾更适用于普通人家。毛巾属大量消耗的日用品,价格不高,对于要承担葬礼及白宴的主家来说,节省了不少开支,减轻了费用的压力。
2、毛巾、巧克力、寿碗三件套
葬礼回礼长久以来流行于江浙地区,已然形成了毛巾、巧克力、寿碗的标配三件套。
中国人历来讲求视死如生,对待死者如同生前,是晚辈尽孝的体现,也是祈求先祖保佑生业繁荣的一种形式。在江浙地区,桑蚕养殖与手工棉纺织业是当地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大部分贩夫皂隶主要的生计来源。因此在当地丧葬习俗中,桑蚕与织棉的因素一向不少。
蚕花挨子即丝绵胎,是海宁旧时丧葬习俗。逝者入殓时,亲属按长幼亲疏,依次每两人用手扯一张薄薄的丝绵,盖在逝者身上,越厚越体面,有保护遗体之意,也有保佑后辈生活安康、蚕花丰收的祈求。
海宁丧葬习俗。逝者入殓前,亲属绕逝者遗体三圈,口中念念有词,称盘蚕花。若这时点燃的灯烛未熄尽,亲属可带回,亦称“蚕花蜡烛”,谓置于蚕室中可保佑养蚕丰收。
此外,邻里乡亲得知主家有人亡故,前往逝者家吊问悼念时都会带一床棉被以示哀思,“邻里亲友以纩帛禭之, 曰上襄”。
沪上地区则比其他地方额外多出两件,因商人对厚葬风尚格外推崇。三件套中的其他两件,寿碗多用于喜丧,寓意子孙后代受先祖福泽庇佑;巧克力则是为了缓解冲淡悲痛之用,代表了“斯人已去,生者何哀”的希冀。
3、两岸同俗
我国台湾地区同样有葬礼送毛巾的习俗,丧家接受亲友之吊唁,礼需答之,谓之「答纸」。于三旬、五旬、七旬或百日、或对年时,以「糕仔」、「馒头」、「面龟」等回赠亲友以表感谢。现在则回赠日用品,而以脸巾肥皂者最为普遍。台东吕铭倾曰:“本省现行丧礼,赠送吊客以毛巾、手帕,习以为常。
以毛巾答纸,起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,到了近现代,则收礼的同时以毛巾答之。有趣的是,有一些说法认为当时毛巾生产过剩,官方鼓励丧家来给吊唁的亲朋好友以及帮忙办事的邻里戒饭擦汗用,因此沿用至今。现今各地几乎都是沿袭这一习俗,回赠毛巾一条。
一份小小的回礼,是对宾客的感激,寄托着对生者的祝福和美好的期待。礼轻情意重,不仅是抚慰生者,也是对逝世者的尊重与怀念。